[点击收藏起来] 以后找标准件更方便!
您当前的位置:龙三首页 > 新闻故事 > 行业规则 >

古人豪饮的历史真相

  • 一部《水浒传》一百单八条梁山好汉之中,好酒之人实在不少。武松在景阳冈前连饮十八碗酒只是其中最为有名而已。其他如朱武等三人,一顿饭就各自“吃了十数碗酒”;鲁智深就着烧鹅“尽意吃了三二十碗”着实也是不遑多让,仿佛英雄必然海量一般……如果说《水浒传》毕竟是小说家言可能有所夸张的话,史籍上留下的记录其实更加惊人。李白在《将进酒》诗里有一句话,“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引用了后汉经学家郑玄的典故。《世说新语》里说,袁绍请郑玄赴宴,三百人敬酒,一人一杯,郑玄来者不拒,三百杯酒下肚之后,“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晋书》里更是记载了周顗“能饮酒一石”——古制一石等于百升,每升等于如今的200毫升,如此算来,周顗的酒量居然达到三、十四斤之多,今天看来,实在令人咋舌。

    线夹R

    古人如此善饮的原因,其实要从“酒”的源头说起。在甲骨文里,已经有了“酉(酒)”字,样子像个酒坛。所以在汉字里,凡由“酉”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酒有关,譬如醴、酎、醇等。既然甲骨文已是商代中晚期的成熟文字,酒在中国的实际出现自然更早。在中国民间流行的说法中,夏朝的杜康是我国制酒的始祖。《说文解字》也说杜康是酒的发明者。曹操的《短歌行》亦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句,将“杜康”视为“酒”的代称。虽然这不一定是事实,毕竟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了大量的酒具。显然,专用酒具的产生,要比酒的出现晚得多。所以,中国酒的起源,最迟也在新石器时期了。
     
    酒是碳水化合物经过发酵作用酿成的,古人大概是从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酒得到启迪,从而学会有意识地利用谷物发酵酿造酒的。起初的酒大抵是将黍或高粱(秫)煮烂后,加上曲(酵母)蘖(谷芽)酿成的。秦汉时期,酿酒制曲的技术又有了发展,曲孽同时并用的酿造方法,已经被并曲所取代,即只用曲而不用蘖,直接以未经发芽糖化的谷物为原料。从酿造的时间及浓烈的程度来说,酿造一宿即成的甜酒叫“醴”,经多次酿造而且度数较高的叫“酎”,最烈的酒则叫“醇”。按照东汉的《说文》的解释,“醇,不浇酒也。”所谓“不浇”,就是不兑水,这样的酒味道自然要醇厚了。
     
    从两周时期开始,在文人雅士的著述中,酒开始有了形容词,如《楚辞》中将酒比作“瑶浆”、“蜜勺”;《礼记》中形容酒为“清酌”、“旧泽”。这些美誉词,后来都成为酒的文学别名。不过当时的酒与今天的面貌实际有所不同。早时候的酿酒工艺尚不成熟,酿造时间短,酒化程度低,酒的质量也很低,酿好之后,往往是汁滓混合在一起,饮时先须过滤。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里所说的“绿蚁新醅酒”,即指未滤去糟的酒。宋代《广韵》对于“醅”字的解释,干脆就是“酒未漉也”。酒滤过之后就变清了,质量也好了一些,故而被称作“清酒”,而未滤的自然就是明代杨慎在“一壶浊酒喜相逢”里所说的“浊酒”了。另一方面,通常酿造的酒,当酒精达到10%左右的时候,酵母菌便停止繁殖,使发酵过程近乎停滞。故而仅经发酵作用的酒,酒精度不过十度上下。在《水浒传》故事背景所在的北宋晚期,武松上景阳冈打虎前喝的那十八碗酒便属此类低度数米酒(而且可能兑了水),所以才可以大碗大碗地喝。实际上,无论是孔子所喝的酒,汉武帝所喝的酒,还是曹操、李白、苏东坡所喝的酒,性质上都与“三碗不过岗”相同,而酒精度数低也正是古人看似豪饮的真正原因。

    线扣

    那么今天的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首先,在元代已经出现了“黄酒”的称呼。从元朝开始,随着酿酒工艺的进步,中国的发酵米酒不再呈现绿色而变为黄色、棕黄色,升格到了最高境界——“黄酒”。这是因为在酿造、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分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生成类黑精的物质所致。黄酒的色泽随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变深,这也是黄酒又叫“老酒”,越陈越香,越陈越好的原因。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家贾仲明在《吕洞宾桃柳升仙梦》杂剧第一折写有酒保念词:“酒店门前三尺布,人来人往寻主顾。黄酒做了一百缸,九十九缸似头醋。”说明黄酒的概念已经很清楚了。《清诗铎》所收吴升的《薄薄谣》有“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一句,也意味着当时的黄酒与低档次的传统米酒(此白酒非今白酒)价格拉开了很大距离。
     
    到了明代,南方和北方在酿制黄酒的原料选择上略有不同。北方一般使用大黄米。南方酿制黄酒,则通常使用糯米。这一时期,浙江的绍兴酒作为黄酒的代表异军突起。按照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调鼎集》的说法,“吾乡绍酒,明以上未之前闻”,意思是明代以前还没有听说过绍兴酒。早先江南地区出产的米酒还带有“浊醪”的原始痕迹,到元朝时,江南酒业相继采用先进工艺,很快就完成了米酒向黄酒的过渡。到了明代,江南所产已大都属于比较完美的黄酒,其中更以绍兴为最,绍兴地近鉴湖,取水方便,同时又是糯米生产中心,故而产酒极美。因此,明朝人对绍兴酒赞赏有加。明代后期的袁宏道在收入其《解脱集》的《初至绍兴》一诗曾描写当地:“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可见彼时之绍兴已经成为造酒基地。《解脱集》还记载了绍兴酒制曲和酿酒的详细操作法,堪称绍兴酒最早的酿造专著。这本书里中给了绍兴酒以十分高的评价:“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体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清初的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中对绍兴老酒同样赞赏有加:“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一如万历年间的《会稽县志》所言,“越酒行天下”。明清时期,绍酒北上南下,走东传西,显名于全国各地。《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越酿著称于通国,出绍兴,脍炙人口矣。故称之者不曰绍兴酒,而曰绍兴。”清代佚名所著《燕京杂记》就说,“绍兴酒谓之黄酒……京师尚之,宴客必需。”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滇海虞衡志》也讲,云南各地皆以绍酒为上品,作者为此感叹道:“滇南之有绍兴酒……是知绍兴已遍行天下。”说起来,黄酒酒精度一般不过15%左右,在灭菌防腐技术还不完备的情况下,绍酒能远传天涯海角,经年不坏,的确令人称奇。到了民国年间,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在1929年撰写的《绍兴酒酿造法之调查及卫生化学之研究》干脆宣称“则此绍酒,当认为吾国酒类之正宗”,这算得上是给予绍兴黄酒的至高无上的评价了。
     
    然而,从历史上看,这种“酒类之正宗”的市场份额却是日渐萎缩。到了民国年间,黄酒几乎只能退守江浙沪包邮区大本营,而将大部分的市场拱手让给了酒类中的后起之秀——烧酒。个中缘由,自然是因为烧酒——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白酒”——的最大特色,按照《清稗类钞·饮食类》的概括,就是“性烈味香”。古代民众在长期酿造酒的基础上,利用了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的特点,制造出了烧酒。它的制作是酿酒技术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烧酒经过发醇、蒸馏以后制成,它的酒精度一般在三十度以上,有的竟可高达六十五度。

    压线板

    至于烧酒始于何时,迄今仍是众说纷纭,或曰东汉,或曰唐代;甚至在黑龙江省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也陈列着一套铜质蒸锅,据称这是金代的酿酒蒸馏器,遂令一些人大胆推断: “中国蒸馏酒发祥地在阿城。”而明代的《本草纲目》对于“烧酒”的解释则是:“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露酒也。”从以上论述中推断,烧酒是由处理酸坏黄酒开始演变到以粮谷蒸馏制酒的。无论烧酒起源究竟何时,到了元代,人们已经明确认知这是一种与传统的黄酒不同的酒类,老百姓径直把自己酿制的蒸馏谷物酒叫作烧酒,郑光祖的杂剧《立成汤伊尹耕莘》里就出现了这样的念词:“我做元帅世罕有,六韬三略不离口。近来口生都忘了,则记烧酒与黄酒。”
     
    烧酒出现之后,原先酿造及饮用黄酒的人,逐渐对烧酒产生出浓厚的兴趣,烧酒也就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起来。明代后期,北方的饮酒风俗已向烧酒全面倾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说,“北人四时饮之(烧酒),南人止暑月饮之”。入清以后,烧酒取代黄酒的势头更加明显,不但“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计数”,根据乾隆初年的甘肃巡抚德沛的说法,“北五省民风朴素……其僻壤穷陬,凡于婚丧礼仪,无一非尽用烧酒者”。
     
    从清代中期开始,烧酒的总饮用量大大超过传统黄酒,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用酒。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蒸馏技术的发展,酿酒工艺的改进,烧酒给人的口感逐变爽适,遂为大范围人群所饮用。很多名酒如汾酒、茅台酒、洋河大曲等遂蜚声海内外。这些蒸馏酒的酒度远远高于其他酒种,堪称是“以一当十味且浓”。原先国人饮用发酵酒,酒度都很低,酒量大的人需要喝上很多酒,才能有酒醉的感觉,而烧酒流行之后,酒精刺激大大增强,饮酒量则同步减少。因此在明清之后,史籍上就再也看不到动辄饮酒“一石”这样的惊人记载,原因也很简单,真的有谁一口气喝下三十斤白酒的话,等待此人的唯有酒精中毒一途了。
     


    2018.02.23     龙三塑胶标准件    龙三老周转载

    参考文献:
    王赛时著:《中国酒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张崇琛:《酒香五千年:酒的起源、演变与展望》,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年5月

  • 返回首页

我们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产品

  • 扎线背胶固定夹电线固定
  • 50*100mm塑料方形管塞不锈钢
  • 内径12开孔15单面护线圈出
  • 白色单面护线圈内径13开孔
  • 6*30塑料膨胀管灯饰窗帘胀
  • 20*10*1白色透明尼龙螺丝垫
  • 3.0孔线路板支架支撑柱
  • SPI-6飞机型隔离柱 PCB板间
  • DCB-2.0平底形塑胶电路板隔
  • PG16电缆防水接头塑料电缆
  • 7.8mm螺纹硅胶塞螺丝孔堵头
  • ND19 ND28扎带固定座配线自
  • ACT-18粘式扎带固定座自粘
  • ACT-15可调式配线固定座桌
  • 笔筒式膨胀胶塞067E黑色长
  • SB-13扣式塑料护线套尼龙电
  • 412推式隔离柱铆钉固定式
  • 红色插入式2孔接线端子头
  • 接线端头3.2mm孔单头线耳焊
  • 防水密封圈硅胶O型密封圈
  • CLT-6一字型压线板 平面圆
  • 10*50无边鱼形膨胀管 两翅
  • 黑色尼龙垫片介子18*6*1.
  • 四方线夹 马鞍型线夹扣
  • PG7加长15mm电缆尼龙防水接
  • 孔距16mm固线器257加厚压线
  • M16C-J*1.5金属电缆接头铜镀
  • 欧规内牙线扣M10锁线固线
  • M8*9*65螺杆吸盘可调脚玻璃
  • φ4*20胶套PVC透明保护套铁

点击最多

  • 活用护线齿 自由绝缘保护
  • 欧规压线夹3分 4分 龙三厂
  • 沉头十字螺丝 尼龙料耐高
  • 扁线用2P-4塑胶固线扣
  • 8.0黄蜡管库存现货供应
  • 375-4扣式护线套 通孔环保
  • oj-8621双边按压接线端子
  • 一拖二线对线防水连接器
  • 新款028接线盒 优质小型电
  • 尼龙扣式塞头HP-25 封孔内
  • 遮阳挡拉环吸盘PVC黑色吸
  • 红色快速端子夹878100免破
  • 301餐吊灯锁线扣 灯头防拉
  • M25*1.5尼龙电缆防水接头
  • LED灯带卡扣 卡槽灯饰配件
  • 多功能五位闭端压线连接
  • PC亚克力透明六角螺母塑胶
  • KG-016阻燃齿形护线套自由
  • M10 尼龙盖型螺母 螺帽PA
  • 6*60加长膨胀螺钉配胶管套
  • 小黄鱼8*60mm胶塞膨胀管 鱼
  • 成人专业级比赛极限飞盘
  • 内径25开孔30环保双面十字
  • 固定线材圆型水泥钉卡扣
  • 超强粘附力蘑菇头挂钩吸
  • 螺旋式尼龙防水压线帽
  • 石膏板螺丝15*33mm 螺旋式膨
  • 30*30正方形管塞 方管内塞
  • 电源插头保护套 三插防尘
  • DCB系列单头飞机型隔柱尼
  • 扎线背胶固定夹
  • 50*100mm塑料方形
  • 内径12开孔15单
  • 白色单面护线圈
  • 6*30塑料膨胀管
  • 20*10*1白色透明

  • 活用护线齿 自
  • 欧规压线夹3分
  • 沉头十字螺丝
  • 扁线用2P-4塑胶
  • 8.0黄蜡管库存现
  • 375-4扣式护线套

东莞市龙三塑胶标准件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东莞市东城区牛山外经工业园伟丰路5号华中创工业大厦5楼
电话:0769-22627321 22683787

全球咨询订购热线:189-254-66612
传真:0769-22602787
网址:www.psp360.com
邮箱:ls@93parts.com
联系人:海云(18925466612)

带娣(13302604787)章会(18028982283)

总经理:周丰华先生 18028982285

【点击收藏】 加入收藏夹以后找塑胶标准件更方便!
购物指南
发票保障
购物流程
会员优惠
账户管理
配送方式
当日送货时间
订单自提
验货与签收
配送范围及免邮标准
售后服务
售后政策
价格保护
退款说明
退货换货
取消订单
积分奖励
会员制度
余喜制度
积分制度
奖励制度
支付方式
预付款
网上支付
月结客户
银行转账
货到付款
诚招代理 | 联系龍三 | 服务客户 | 生产设备 | 龙三二维码 | 免费拿样登记 | 解决方案
龍三版权所有*2016  备案号:粤ICP备16006749号粤公网安备44190002007580
友情链接:龙三塑胶标准件